賞花踏青、農事采摘、田園觀光、民俗體驗、親子休閑……“五一”假期,正值春夏之交,正是鄉村旅游的好時節。廣大市民游客就近出游,或寄情山水,穿行在綠嶺花海之間;或尋古探幽,徜徉在田間村鎮街頭;或露營小憩,盡享鄉村好風光。
2021年以來,銀川市聚焦“四大提升行動”,深入開展鄉村建設行動,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為抓手,以促進農村地區環境美、田園美、村莊美、庭院美為目標,將改善人居環境與發展特色產業、完善鄉村治理統籌推進,打造“鄉村游”靚麗名片,把出眾的“顏值”變成群眾的“產值”,建設美麗宜人、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。
留住鄉愁,鄉村風景美起來
白墻灰瓦的農舍、別具一格的小巷……“一村一景”“一村一韻”。在銀川,“美麗鄉村”“特色小鎮”正在成為人們假期出游的選擇。來到一處靜謐的村莊,選一家舒適整潔的民宿小住幾日,既能感受村民的淳樸和熱情,又能體驗別樣的農家生活。
走進金鳳區豐登鎮,處處都是春花爛漫,時時都有田園野趣。眼下,豐登鎮的利思·田園蜜語農業生態產業園區的梨花開得正旺,農貿市場上各色農家美食香氣撲面而來……按照金鳳區規劃的田園休閑小鎮目標,豐登鎮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、豐登農貿市場、豐登“元寶湖”濕地公園等九大項目,正爭分奪秒全速推進……
一到周末,不少市民便鉆進豐登鎮的各大溫棚感受田園之樂。利思·田園蜜語農業生態產業園區成了很多銀川人初到豐登鎮的首選。棚內一片生機盎然,棗花上蜜蜂飛舞,葡萄架上藤兒舒展,芹菜長勢喜人;棚外春光正好,梨花、杏花、桃花開滿枝頭。閑庭信步,紅梅杏、李子、蘋果間種在兩棚之間。橡木桶造型的民宿溫馨又舒適,室外拓展、燒烤垂釣、農事體驗受到市民歡迎。
在銀川鄉村,生機盎然的田野、錯落有致的民居,一幅幅美麗鄉村的迷人畫卷令人流連忘返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,不少市民選擇到銀川城區周邊的鄉村游玩,感受大自然的樂趣。
“旅游+”,讓鄉村煥發新活力
走進賀蘭縣金貴鎮牡丹花鄉景區,占地200畝的牡丹花已經漸次開放,有的嬌俏艷麗,有的雍容華貴,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打卡拍照。金貴鎮牡丹花鄉種植牡丹花已有7年了,園區栽植的牡丹品種源自于西北紫斑牡丹,品種以雪蓮、粉荷、紫蓮為主,品種多達200余種。游客置身花鄉中,能充分感受到百品爭艷的美景,每到5月初,這些牡丹花迎來盛放期。今年,園區還新建了一條2000米長的“網紅路”,將3D圖案繪制在路面上,給游客帶來全新的游玩體驗。
每到夏秋時節,來到賀蘭縣“稻漁空間”生態產業觀光園,可以看到魚、螃蟹、鴨子等與水稻共生,以大地為畫板、以五彩水稻為顏料的巨型稻田景觀圖案令人震撼,采摘、休閑、餐飲等配套項目一應俱全。依靠種植養殖、農產品加工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,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賞景。
“紅樹莓不僅外形可愛,營養價值也很高,以前只是在超市里買到,這里能親自采摘,還能品嘗農家飯,真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。”在閩寧鎮紅樹莓扶貧生態產業園里,盡管不是周末,游客依然不少,他們穿梭在紅樹莓樹種區中,體驗采摘的樂趣,還不時拿出相機與紅樹莓合影留念。
下好產業融合“一盤棋”,做活鄉村旅游。近年來,銀川市堅持一體化模式融合城鄉,通過實施“農業+旅游”,積極發展都市現代農業,挖掘農業休閑、觀光、體驗等多種功能和鄉村生產、生活、生態等多重價值,積極發展休閑農業、鄉村旅游、農業教育、農事體驗等產業,促進鄉村休閑旅游轉型升級,打造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6條,創建國家級星級農莊(園區)19個、美麗休閑鄉村4個、休閑農業示范縣4個,閩寧鎮、鎮北堡鎮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,興慶區洼路村、金鳳區潤豐村等16個村入選寧夏特色旅游村,銀川市入選“全國休閑農業示范市”。
業態培育,鄉村旅游大幅升溫
在賀蘭山東麓旅游度假區,堅持以文旅融合駐魂、以田園風光為韻、以村莊小院為形、以葡萄產業為基,利用好地域文化、民俗文化等文化資源優勢,加快培育業態、做大品牌、做強產業,注重度假旅游“體驗感”,自然生態、果蔬采摘、農耕研學、美食野菜、葡萄文化體驗等構建了美好鄉村休閑度假新場景……
幕錦山莊、萬盛山莊等多家農家樂賓客盈門,熱鬧非凡,燒烤、垂釣、采摘、賞花等活動讓游客實地體驗自然、美食、文化、農業等“多業融合”,感悟回歸自然的愜意。同時,志輝源石、嘉麓、寶實等多家酒莊集葡萄酒品鑒、葡萄酒文化、生態觀光、酒莊露營地等多元化精品旅游產品的推出,完美體現“葡萄酒+旅游+產業”的融合發展。西村海棠、鎮北民俗村等獨具特色的民宿聚集地讓游客在這里完全放松自己,賀蘭山下觀星空、品美酒,分享旅途的樂趣,感受美景美食美酒美畫。
近年來,銀川市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,緊緊圍繞提升鄉村旅游質量和品位,采取以旅促農、以旅助農、以旅富農的方式,大力發展鄉村旅游,助力鄉村振興。并依托黃河金岸等眾多濕地、湖泊的自然風光,以及賀蘭山東麓旅游觀光帶,結合農林牧漁生產、農業經營活動,銀川市現已形成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圈、沿賀蘭山東麓及沿黃河兩岸休閑農業觀光旅游帶的“一圈兩帶”發展格局。(記者 鮑淑玲)